展开
在线客服
招商服务
新浪微博
收起
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
当前位置:首页>简介规划>产城配套
产城配套

250A2300.jpg

近年来,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积极衔接“一带一路”、西部大开发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、西部(重庆)科学城等上位规划,紧紧围绕“通道带物流、物流带贸易、贸易带产业、产业带整体发展”的路线图,立足中欧班列(成渝)、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区位,充分挖掘铁路、通道、口岸、保税的复合优势,以物流主导结合多元切入,布局了口岸物流、多式联运、国际贸易、供应链金融及大宗商品交易产业,持续实施港产城景融合战略,加快医教娱养和国际社区等城市业态的开发建设。

截至2020年年底,园区建成商务办公34.5万方、安置房41万方;新建居住(含商住)规模约144万方、商业及生产办公约52万方;落地商贸及商务楼宇项目3个,引入大型社区8个,城市框架初步形成,人流活力显著提升。


夯实物流基本盘,构建立体物流新生态

依托陆港型国际物流枢纽“四向齐发”的辐射能力,和开放口岸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重要支撑,园区持续建设“1+4+N”国际物流多式联运网络,聚齐了中心场站+干线运输枢纽、分拨配送枢纽、多式联运枢纽、国际物流服务四大基本功能,以及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、综合性自由贸易服务、陆港数据服务三大延伸功能,建成规模近200亿元的物流产业集群。

目前,园区仓储面积达244万方,“铁、水、公、空”多式联运体系覆盖全球,基本形成国际干线物流、国内干支配物流为框架,医药物流、冷链物流为特色,辐射网络覆盖亚欧及国内西南、华东、华南等区域的立体物流生态圈,不仅服务重庆全域,还承接了中西部及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铁路物流需求,已带动区域综合物流成本显著降低。


践行贸产一体化,积蓄贸易金融新动能

围绕“双循环”经济,园区提档现代物流、国际贸易、金融服务等产业价值链,引导企业布局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关键节点的物流和商贸网络,培育中欧班列(成渝)、西部陆海新通道干线物流客户网络,建设西部进口整车及零部件分拨中心、消费品城市配送示范基地、西部进口医药分拨基地、“采购+冷链+加工+配送”的全产业链冷链项目区域性中心,并以黄金湾·智谷、自贸大厦、口岸贸易服务大厦为载体服务总部经济建设。目前园区已落地40个产业项目,入驻企业逾3800家。

结合物流、贸易流发展形势,园区一方面聚集银行、保险、基金、担保、小贷、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,持续深入物流金融示范区建设,创建金融服务平台环境。一方面极控股或参股类金融公司,积极打造含基金、担保、证券、保理、信托、保险、小贷在内的金控集团,构建完整的物流金融产业地图,升级物流产业链金融服务,满足入驻企业投融资需要,不断反哺实体经济发展。


精耕国际物流城,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

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“推动高质量发展,创造高品质生活”的目标要求,园区积极落实“重庆国际物流城”建设,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公共服务供给,按照精细化、精致化、精准化的原则,坚持以产促城、以城带产的港产城景融合,持续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。

目前,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不仅自建人才公寓,并引入融创、万科、招商、首创、东原、美的等9家大型开发商,形成连片成熟开发,提升人流承载力,同时还加速补齐交通、教育、消费、医疗、景观及文化等配套短板,力争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城市品质提升。

交通方面,园区打通青凤连接道,加强科学城产业协同,推进沿山大道货客分流,畅通内外毛细血管。一纵线、二横线园区段也正加紧施工,二横线有望于今年年底通车;教育方面,园区前瞻布局优质教育资源,投运九年一贯制学校,启动Ah片区公办小学建设,并推动成渝教育合作尝试,创新办学模式,规划国际学校及国际合作教育示范项目;消费方面,顺应新零售、体验经济发展,园区以社区生鲜连锁企业集群、4S店等汽车后市场,下沉消费市场,同时引入佛罗伦萨小镇、“一带一路”贸易港等一批新经济项目,打造高品质消费经济,助力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;医疗方面,园区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,建设集临床服务、医疗教育、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,目前正筹建一所公办医院;景观方面,园区建成五云湖景区,启动大成湖水库景观规划,科学大道景观提升工作也正有序实施;文化方面,依托全市对外开放展厅、沙坪坝城市汇客厅等场馆群,高标准布局博物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等文化设施,切实融入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大局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成渝中线高铁科学城站已确定落地国际物流枢纽园区,届时园区成渝门户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。为承接全域互联互通的新趋势,园区正推动“站+产+城”一体化的TOD综合产城项目建设,将其作为域内北部片区的城市功能核心和经济核心。通过高铁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带动力,促进商贸休闲、商业办公、创意文化、体验经济等各资源要素汇集,形成以客流集散地和企业集聚地为核心的大消费、大商贸、大商务氛围,提升区域消费能级,焕新区域面貌,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升级,并最终惠及民生福祉。